社区文化差异与资源共享
- Hi Neighbors
- Jan 25, 2021
- 3 min read
当您需要特定的公共资源(包括信息)时,您获取资源方式的差异很可能会反映出您所在地区及其周围人群的文化类别。

本文将讨论当下纽约及周边地区对于社区资源分享因文化而带来的差异及案例分享。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针对此文中“文化差异”和“社会资源”这两个概念做一个符合本文叙述的简单定义。“文化差异”在此文中主要包括对于同一城市不同分区(社区委员会分区,人口普查区),主要语言,移民以及民族起源,社会阶层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的人群的生活及社交习惯;“社会资源”在此文中主要以信息,资金,或某种特定的生活必需品构成。
假设您深处以下的场景中,您会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或给予这些信息呢?在公园,您看到了走丢的宠物狗并希望尽快帮它找到它焦急的主人;或是为您的小孩寻找合适的托儿所;再或者说,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您所能得到的食物将在接下来的一周变得非常有限。请记下您的答案,让我们带入案例,一起来看看在纽约地区,不同的社区文化都有哪些差异。
在Hi Neighbors成立之初,我们的团队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个数据的采集及理解。 资源收集与分享的介质多种多样。我们将其只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群体性的组织,例如教会,公益组织,市政机构,不同功能的社交网络群体等;另一种为个人,例如家庭成员,老师,同事等。大体上来讲,除了大多数相对开放的市政和公益资源外,一个地区的文化越是多元化,这个地区的群体性资源分享就越开放;反之,地区间的资源会有特化,封闭,传输效率高,反馈时效高的特点。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将文化差异分开来看,对于大多数中高收入白种人家庭来说,最普遍的信息交流机制是以家庭、社会组织(包括公益组织,教会等)构成的。对于亚裔来说,相比于亚裔居民密度较低的地区,居住在亚裔群体(尤其是单一种族的)高密度地区的居民会更偏向封闭的,人数较高的机制来分享和收集资源,比如Facebook群,微信群,whatsapp群等。西班牙裔群体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小群体,多种媒体同时进行。非裔美国人对信息的收集主要会因地区和收入差异而异,但总体更偏向小群体的资源交流机制。
以两个疫情期间的亚裔采访为例,不同的地区,类似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存在资源交流的相似性。对于住在不同地区的两处高密度社区的华裔和印度裔群体来说,两者都在疫情到来时将多个平时建立的多人、较封闭的平台作为邻里间的主要交流机制。例如,来自布鲁克林市中心的亚裔受访者说到,在疫情来临后,作为大楼里二手物品买卖为主,大楼其他信息分享为辅的一个微信群转变成了一个用于疫情咨询和楼内疫情汇总的平台。来自泽西市的另一位印度裔受访者说到,作为平时同一地区印度裔小伙伴们娱乐的whatsapp群在疫情期间也扮演了类似角色。而这样的案例在其他族裔中并不常见,只有一些个例发生。
此时您或许有所疑问,对于不同的资源共享机制,哪一种资源分享模式更为高效?而作为向纽约这样的多元的大都市,哪一种是适用于多数文化背景的?首先,若暂不考虑资源的种类,拿社交软件为例,同一种资源分享机制在不同的地区,种族,年龄间的使用率和效率也是大不相同的。其次,每个人对于信息分享渠道的可信度也有很大差异,这也使不同的个人对于不同机制的利用率有所影响。不同文化的差异虽然造就了不同的信息交流机制,但每一种机制都有着各自的优劣。
作为对未来的展望,虽然涵盖多文化习惯的资源分享平台至今还是难以实现,但是随着信息的开放,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政府与私有,非盈利间的合作加深,越来越多的资源分享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而我们每一个人也仍需在信息可靠度,文化包容度,以及资源分享的个人意愿等方面努力,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资源共享环境。相信一个不远的将来,一个统筹多种资源且运作高效的平台会来到我们身边。
Commentaires